龙芯俱乐部开源技术社区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987|回复: 0

三大寡头把持,中国DRAM能否杀出一条血路

[复制链接]

57

主题

83

帖子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10412
发表于 2017-1-20 16:13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TrendForce资料指出,2015年中国大陆DRAM采购规模估计为120亿美元、NAND Flash采购规模为66.7亿美元。这各占全球DRAM和NAND供货量的21.6%和29.1%。移动DRAM较2014年成长近2倍,市占率达 40%。而当中的大部分依靠进口,为了发展起完善的半导体产业链,中国政府加大在DRAM的投入。


但经过多年整并,DRAM终于基本上就只剩下三家厂商——Samsung、Hynix、Micron。理论上已经达到经济学上所说的寡占市场,中国此时入局是否明智。
但这么多年,每当有DRAM厂商出局,产业界都期盼未来的竞争会理性一点,结果不然,每次景气谷底DRAM价格照样杀到现金成本(或变动成本)以下。这次终于剩下三家厂商,是否真的变成寡占市场? 中国是否会突围而出。我们来看一下。
DRAM向来是循环型产业,循环型产业特性为:
(1)产能设备前置时间远比可掌握的需求时间更远,因此需求变化时产能无法动态调整,常常over-supply或shortage,
(2)资本密集、CAPEX大、折旧占成本比重高,因为总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差距,厂商往往赔钱时还要继续生产,以减少亏损,常助长over-supply更加严重。
(3)产品价钱有上有下之循环,但科技型循环产业因受科技进步影响,长期循环往下,但成本趋势也是往下。
(4)产品差异化低,最极端的就是commodity(大宗商品),科技循环产业中,PC用的DRAM产品差异化最低,最像commodity。
(5)不论厂商间的竞争力,即使绝对数字有差异,但营运方向相同-同步往上或往下。
一、 DRAM厂商从20家缩减成3家
20年来,DRAM厂商从15~20家,日系Oki、Toshiba、Fujitsu退出,NEC和Hitachi先整合为Elpida,再纳入Mitsubishi,最后Elpida并入Micron,日本完全出局;
韩系LG并入Hyundai后现在是Hynix,Samsung一直存在;欧系Siemens拆分Infineon又拆分Qimonda最后破产。
欧洲完全出局。
美系IBM退出、TI将DRAM事业卖给Acer成立TI-Acer (德碁)后退出DRAM,将工厂卖给TSMC,Micron一直存在。
台系VIS(世界先进)退出DRAM转作Logic IC、Promos(茂德)退出、Powerchip(力晶)只剩一点代工、Winbond (华邦)和Nanya Tech(南科)只剩利基型DRAM、Rexchip(瑞晶)和Inotera(华亚科技)并入Micron集团,台湾在主流DRAM也出局,只剩利基型DRAM foundry。
而中国大陆系也刚刚崛起。
2014 年10 月14 日中国工信部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(中国简称大基金)成立,引起半导体产业一片哗然,挟着1,200 亿人民币基金,中国有着不小的野心,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IC 一条龙产业链。大大小小的并购,宣告一场以中国为首的IC 并购大战展开。今年3 月武岳峰为主的资本投资企业联合收购了美国DRAM 商ISSI,也意味着中国在IC 产业的野心伸向了DRAM 产业,收购ISSI 只是个开始,五个省市向中央争取设DRAM 厂的角力战还在台面下蠢蠢欲动。
但总的来说,DRAM厂商从20家以上终于整并到现在只剩下三家Samsung、Hynix和Micron。 2014年DRAM市占率Samsung 38%, Hynix 29%,Micron 28%。就定义上已达寡占市场。
中国资本的切入的未来发展状况也未可知,留待后面再谈。


来源:GartnerDRAM产业的变化
DRAM需求成长受两个因素带动,早年PC units和DRAM content per box(受OS变革和价格弹性两个因素影响)两者同时快速成长,厂商大举投资,但因有时间落差,产能跟不上需求成长,DRAM产业随循环高低往往“大赚小赔”,再来PC units稳定成长,OS对DRAM容量的需求也趋缓,content per box主要受价格弹性影响,供给面。
其时台湾资本市场筹资容易,台厂大举扩厂,制程进度也很快,产能增加快,此时DRAM产业循环变成“大赚大赔”,高度波动性让有许多产品线可选择的IDM厂家纷纷退出DRAM事业,集中资源到其他产品线。
到了2012年以前的这几年,PC units不但市场成熟,还受到Tablet侵蚀开始衰退,加上Windows 7并不需要更多DRAM,content per box成长来到历史最低的10~ 20% YoY,让DRAM产业也陷入“小赚大赔”。
随着先进制程越来越困难、开发成本越高,产业内的竞争差距也拉大,从“齐赚齐赔”,变成同一时间有先进技术的厂商大赚,落后厂商却赔钱的“赚赔互见”的局面。
二、2013年开始产业结构改变
  • 2013年DRAM终端应用面是一项分水岭。
    PC DRAM降到只占总体DRAM需求的27% 2013年PC出货量衰退9%,PC用DRAM(commodity DRAM)占整体DRAM比重也首度从2010年的52%,跌到2013年的27%,2014年跌到25%,但2013年Smartphone、Tablet、Server合计比重却逐年增加到34%,2014更将高达41%。这也是2013年PC大衰退,但DRAM产业景气却从2013年初一路往上走的原因之一。 Smartphone用DRAM则从2010年的3%,提升到2013年的16%。今年则将达20%,Tablet用DRAM从2010年0.3%,提升到2013年4.6%,今年将达6.6%,Server用DRAM比重从2010年8%,提升到2013年的13%,今年将达14%。



来源:Gartner2. Micron完成Elpida并购,DRAM最后重量级挑战者走入历史
早年台湾DRAM厂募资容易,大举扩厂,当DRAM市况没有那么好赚时,又不像国际性IDM可以轻易退出DRAM事业转进其他产品领域,只能死守DRAM继续转制程,制程技术也无法自立,只能靠外来技转,当台厂实力变弱时无力扩张,Infneon/Qimonda也因trench技术在90nm以下竞争力更差,无法和stack技术竞争而变虚弱时,日本三家DRAM厂整并完成的Elpida,在坂本幸雄主事下,深信DRAM必须靠规模竞争、背水一战,才能生存胜出,因此大举在台、日两地盖晶圆厂,在财务资源不足以度过景气寒冬下,终于被日元升值最后一根稻草打败,退出市场,将公司卖给Micron。
至此想要靠“规模”、”投资”在Samsung、Hynix之下取得生存力的人全部出局,Micron本无积极扩充的策略,等了二十年,最后几年当对手奄奄一息后,才将台日DRAM厂并购进来。DRAM也是少数没有中国厂商涉入的ICT上游产业,中国厂商常常伴随政府补助、不计获利追求市占率等积极竞争行为,没有中国厂商涉入的DRAM产业,至此变成三家厂商瓜分市场的稳定型态。
三、如果DRAM寡占形成后可能的变化
1. Samsung、Hynix、Micron三家厂商彼此之间实力相对接近,没有一家可以被另一家的价格策略杀死,将促使价格竞争趋于理性。
以往DRAM厂商家数众多,实力差距很大,财务状况也差异很大,竞争力强的厂商,有时候会利用杀价竞争,以本身还能赚钱或小亏钱的价格,让对手亏大钱,削弱对手财务能力和继续投资的竞争力,甚至逼对手出场,但未来,Samsung、Hynix、Micron无论是制程技术差距、同时布局DRAM和NAND Flash、产能规模、市占率都是有比以前各厂接近很多,财务能力也OK,应让领导者体认到,已经无法靠价格竞争,削弱任何一家的竞争力了,更无法逼任何人出局,可能使得竞价竞争趋于合理,应该不会再看到跌破现金成本的价格了。至于是否会跌破总成本?也有一定的机率不会再出现。也就是说,DRAM产业的"赚-赔"景气循环,有可能变成"大赚-小赚"的循环。
2. 供给商越来越少越集中,但采购客户却越来愈多越分散
当DRAM制造商缩减成三家时,DRAM采购方却越来越分散,以前集中在PC/Server厂商,因为应用面扩大,分散成PC/Server厂、Smartphone厂、Game machine厂等不同的领域,让议价力从DRAM采购方慢慢向DRAM制造商转移。以往DRAM制造商的定价权,都是由市场供需决定,over-supply时厂商减产也很有限,但未来,如果寡占市场形成,DRAM制造商之间有可能透过寡占市场的认知和默契,自动减产维持供需平衡来控制价格。又因为DRAM制造商远比采购商规模庞大、家数又少,以往HP等大PC/Server厂,在各DRAM制造厂之间游走杀价的戏码,可能翻转为DRAM厂在各品牌客户之间游走抑价的戏码,为何不说是“抬价”而说是“抑价”(抑制跌价)?因为DRAM制程还是不断微缩,成本还在不断下降(每年跌价30%、也cost down 30%),只要跌价幅度少一点,DRAM厂商靠着制程cost down,就可以赚取更高额利润。
3. 更谨慎的长期投资CAPEX(资本支出)
DRAM长期竞争力来自于产能规模和先进制程的研发,因此厂商不会只考虑长期市场需求预测来作本身的产能规划,还会因为竞争力的考量扩大投资规模,但未来,任何超过市场需求以外的产能和研发竞赛,都将引起另外两家厂商的互动或跟进,最后促使积极投资者,达不到原本的效果,这样的互动竞局发展,有可能促使DRAM厂商趋向于依照市场需求成长为最主要考量的理性投资行为。
四、DRAM生态走向寡占市场
多年来,每次有人退出,产业界就期盼寡占形成,但最后都证明还是竞争的很激烈,但这次有几个证据值得注意。
  • 历史证据- HDD(硬碟机)厂商缩减到三家后开始产生寡占利益 HDD和DRAM相似之处:
    (1)都是price per bit长期大幅下跌的产品。
    (2)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产能提升超过需求成长的"技术进步受害者"。
    (3)都是从多家厂商进入三家寡占,HDD比DRAM早一年形成。
    (4)都是本身应用被新技术侵蚀,但又发展出另外的新应用,PC用HDD被Tablet和SSD侵蚀,但Server、Date center增加HDD用量。 HDD产业和DRAM产业不同之处,在于HDD产品跌价不会跌到亏钱,更不会像DRAM跌破现金成本。

1996年Seagate并购Conner,2000年Maxtor并购Quantum,2003年Hitachi并购IBM HDD事业部,2005年Seagate并购Maxtor,Western Digital并购Hitachi HDD事业部,2009年Toshiba并购Fujitsu HDD事业部,2011年Seagate并购Samsung HDD事业部,2012年以后,全球只剩下三家HDD公司,Seagate、Western Digital、Toshiba。渐渐形成寡占之后,HDD公司获利有明显改善,这样的产业发展,让人对DRAM产业形成寡占的可能性,带来正面发展的期望。
2. DRAM产业有史以来(至少作者有记忆以来),第一次开始每季报价,显示买卖双方 都认同未来的价格波动性减少,这是寡占让价格波动降低的证据 DRAM现货价一天报价两次,而大宗的合约市场,以往都是一个月报两次价,上旬和下旬各报一次,因为DRAM行情瞬息万变,这样才能公平交易,后来逐渐有一个月报一次价的交易出现。
今年在DRAM制造商要求下,采购方渐渐同意,出现一季报价一次的新交易模式,在记忆中,或有史以来这是第一次。 绝大部分ICT零件都是一季报价一次,有特殊状况的时候才是季中调整,DRAM有相当比例的交易量开始改为一季报价一次,等于和其他零件交易模式看齐,也就是说,DRAM制造商和品牌采购客户,都慢慢认同DRAM未来的价格波动性,不会像以前那么大。这也是DRAM产业进入寡占市场的证据之一。
3.最近几个月,DRAM的价格波动,比NAND稳定 这也是以往很少的现象,以往NAND Flash是一个好生意,现在剩下的三家DRAM厂,这几年都有受惠NAND生意带来的业绩稳定性,反观没有NAND产品线的Qimonda、Elpida等DRAM厂都挂了。Toshiba当初更是早早放弃DRAM集中资源到NAND,享受多年高额利润,但最近一来NAND比较over supply,二来波动性也比较大,这也是一个DRAM开始有寡占市场味道的证据。未来DRAM的价格波动性应该会比较稳定,至少先像Mobile DRAM看齐。
五、寡头之下,中国还有机会么?
目前DRAM的寡头阵势基本已完成,中国政府支持DRAM产业的发展,还有机会吗?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:

1、DRAM没那么简单
DRAM产业为典型资本密集与技 术密集产业。先从资本谈起,光土地、厂房不含设备,可能就得耗掉 150~200 亿台币,研究机构 Bernstein 预估,若要取得 DRAM 或 NAND Flash 其中一个市场的一席之地,至少需 15% 左右的市占,以 2014 年第四季产能来估算,一个月产出得达 20 万片(资本支出大约在 200 亿美元,约 6,260 亿新台币左右)。
追逐市占的过程中,若产能一个月增加到 20 万片的幅度,市场将出现超额供给,对于初期生产成本较高的新进者而言,价格会掉到成本以下,新进者即便前面 16~24 个月之间投入 200 亿美元以上的资本支出,十年内仍会落后产业先进者一个世代以上。Bernstein 预估,新进者投入 DRAM 产业,将得承受前面十年 400 亿美元,投入 NAND 产业前面十年也要有面临 350 亿美元损失的心理准备。或许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,这不是问题。
2、庞大的技术壁垒怎么克服?
挺得住金钱的损失,背后还有庞大的技术壁垒需克服,DRAM产业复杂性高,在 DRAM 产业即便是成立已久的华亚科与南亚科,发展先进制程仍需美光的技术授权。
而美光在 NAND 产业成了后进之辈(进入时间 2004 年),与 SK 海力士(进入时间 2003 年),即便在 NAND 业务的利润毫不逊色,但在十余年之后,技术仍落后于东芝 SanDisk 与三星等领导者。
三 星、SanDisk、东芝等先进者纷纷转进较具成本优势的 TLC(3bit MLC),调研机构 DRAMeXchange 预估 2015 年 TLC 产出比重将逐渐攀升,第四季甚至接近整体 NAND Flash 产出,然从下图表一可看出,2014 年第四季产业后进的美光与 SK 海力士还未能发展出 TLC 技术,此外,三星与海力士每年仍需付出收益的 2~3% 做为技术授权费用给 SanDisk。
DRAM产业技术日趋复杂,且单一技术发展已现瓶颈,如行动装置需求爆发下,有望取代 eMMC 成为 NAND Flash 的最大应用的 eMCP 技术,就得结合 DRAM。记忆体也日渐讲求解决方案,如何结合系统技术或软体商也变得比以往都来得重要。除了武汉新芯与 Spansion 的合作,武汉新芯与中芯国际也曾找过台湾 NOR 大厂旺宏寻求合作,但已遭拒,中国在记忆体产业上还未有更多合作夥伴现身。
在国家资本支持和紫光的横扫之下,中国企业以买买买的态势强行切入半导体的产业链上游,力求掌握话语权,但在这个过程中,中国半导体真的能胜出么?中国DRAM是否能找到突破点?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x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这是一条神奇的小尾巴~~~~~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龙芯俱乐部开源技术社区

GMT+8, 2024-5-4 06:11 , Processed in 0.124227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